
空间技术不断升级!火星无人机横空出世,美科
近些年来,人类的空间技术不断升级,越来越多的航天飞船问世,相信有不少人都知道,前段日子美国搭乘“毅力号”前往火星的“机智号”无人机。今年4月,在万众瞩目之下,“机智号”实现了长达40秒的火星首飞,做了第一个火星上吃螃蟹的人。
但就在之后不久,我国自主研发的火星无人机横空出世,在各方面性能上碾压“机制号”,令美国科学家拍案叫绝,今天就让我带大家了解一下我国的火星无人机吧。
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,为何在火星上探索要用上无人机。众所周知,今年5月15号,我国火星探测器“祝融号”成功登陆火星。自着陆起一直到8月15号,“祝融号”共计在火星上运作了92个地球日,一共才跑了889米。最终为我国顺利传输会接近10个G的相关数据,相当于圆满完成了它的探索任务。
但是相信大家都发现华点了吧!用了3个月的时间,一共才走了800多米,效率属实有待提升。因为火星上复杂的环境中对探测器有着很大的制约,我们发射一次火星探测器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,在那样的环境中,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给探测器带来难以估计的损伤。
所以“祝融号”每移动一小步都要提前观察好周围的其他环境,就像是古代打仗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”一个道理,不过这个可比古代的条件制约要多得多。
另外,“祝融号”在移动过程中还要进行科学探查并实时将数据资料传输回地球,然后要等待地球方面的指令才能继续下一步动作。但由于地球与火星之间的遥远距离,再考虑一下型号的稳定问题,就会导致两星球之间的信号运输非常慢。以上两点因素加起来,就会发现,无论是美国的“毅力号”还是咱们的“祝融号”,都快不到哪去。
那么有没有一种,可以暂时不需要考虑火星复杂的地形,以及轻便易携带就能进行高频率探索火星的交通工具呢?唉,你别说,还真有,那就是我们常见的无人机。早在2016年我国决定探索火星时,科学家就提出了这一想法。如果利用无人机充当火星探测器的“领航员”,就可以解决行驶速度慢、地形环境不确定以及探查范围小等难题了。
于是到了2019年3月份,我国科学家基于如今的各项相关技术已经基本成熟,就向国家申请了这个项目,并于同年6月份正式立了项,该项目全称叫做“火星地表巡飞光谱探测关键技术研究”。经过了两年的开发研究,如今终于研制成功。
不过据内部消息透露,很有可能我国科学家们很早就研制成功了,不过考虑到具体运行试验成本非常高,如果发射到火星却发生故障失败了,那几十甚至上百亿都打水漂了。我国科学家并不愿意做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,想等等其他国家比如美国,听说他们也要用上无人机技术,想看看他们的具体效果如何。不然很难解释为何我国能在美国刚试验成功没到100天就研发出来了,并且在性能上还要比他们高得多,说这是巧合说服力实在不强。
我国的火星无人机在动力上与美国的“机智号”一样,都是采用了共轴式双桨悬停技术。因为火星与地球的环境还是有很大差别的,它的大气密度仅有地球的0.6%,重力才堪堪达到地球的1/3左右,所以如果按照地球上常用的旋翼式飞行结构,就会受到火星大气压的影响,很难飞起来,所以共轴式双桨悬停技术就成为了火星无人机唯一的选择。
我们来对比一下其他数据。“机智号”整体机身重量为1.8千克,旋翼长达1.2米,采用了太阳能充电技术,因为载重很小,所以“机智号”充满电后只能飞行最多90秒。就连它的首飞也才在垂直上升3米后,于空中悬停了40秒左右。并且它还不能离开“毅力号”探测器半径50米范围。
而我国中科院所研发的火星无人机,因为额外加了一台微型光谱仪,所以要比“机智号”重,它的总重量为2.1千克,有两个相互平行的螺旋桨,每个长为1.4米。与机智号不同的是,我国的火星无人机采用的是无线充电技术,无论是在续航上还是储电量都要略胜一筹。